金禾实业(002597) 阿洛酮糖获批食品原料安全审查,我国应用发展与国际接轨齐头并进 2025年7月2日,国家卫健委官网披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审评机构组织专家对D-阿洛酮糖等5种物质申请作为新食品原料的安全性评估材料来审查并通过。根据国家卫健委解读,此前D-阿洛酮糖在美国被作为“一般认为安全的物质(GRAS)”管理,加拿大批准其为天然健康产品原料,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批准其为新食品原料。此次审批通过我们大家都认为有两个重要的关注点: 1、D-阿洛酮糖作为食品原料审批通过,不同于其他代糖品种的食品添加剂,以食品原料审批通过意味着D-阿洛酮糖可应用的范围更广泛; 2、继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批准后,中国紧随其后审核检查通过安全性评估,D-阿洛酮糖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中的应用或将齐头并进。 国家指定生产的基本工艺中应用的菌种和酶 根据国家卫健委解读公告,D-阿洛酮糖通过微生物发酵法或酶转化法生产制成,并指定了合成工艺中所使用的方法和具体的菌种及酶品种。根据卫健委审批通过的附件1-附录B:生产菌信息公开披露,工艺一(微生物发酵法)所使用菌种为大肠杆菌K12MG1655,工艺二(酶法)所使用酶为D-阿洛酮糖-3-差向异构酶,来源为枯草芽孢杆菌。 我们大家都认为,此次获批的食品原料D-阿洛酮糖指定了特定生产的基本工艺和所使用的菌种和酶,拥有特定菌种和酶的企业或能在国内开展生产和销售业务。金禾实业是第二家获批D-阿洛酮糖酶工艺的企业,拥有1万吨产能国家卫健委2024年3月13日发布的《关于石斛原球茎等23种“三新食品”的公告》中,审批通过了用于生产D-阿洛酮糖的D-阿洛酮糖-3-差向异构酶。根据金禾实业公告及官方网站信息,此次审批通过的差向异构酶为金禾实业申报的酶制剂新品种,标志着金禾是为数不多审批通过D-阿洛酮糖酶制剂的企业,金禾实业作为国内第二家获批的企业,彰显公司在功能性甜味剂领域的技术领头羊。 金禾实业目前拥有10000吨/年的阿洛酮糖产能,同时正在评估进一步扩产的可能性。自此,金禾实业拥有三氯蔗糖、安赛蜜、阿洛酮糖、葡萄糖基甜菊糖苷等多个核心甜味剂品种矩阵,协同优势显著。 投资建议:我们维持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期11.71/21.18/23.65亿元,并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阿洛酮糖推广没有到达预期;食品添加剂及原料安全生产风险;生产的基本工艺不成熟导致的生产所带来的成本过高,盈利没有到达预期风险。
金禾实业(002597) 事件:金禾实业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53.03亿元,同比-0.1%,实现归母净利润5.57亿元,同比-20.9%;其中Q4实现营业收入12.61亿元,同比+3.5%,环比-16.19%,实现归母净利润1.48亿元,同比+4.9%,环比-8.97%。公司发布2025年一季报,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3.01亿元,同比+7.2%,环比+3.23%,实现归母净利润2.42亿元,同比+87.3%,环比63.96%。 24年三氯、安赛蜜价格先跌后涨,平均价格下滑拖累全年业绩,麦芽酚走出价格低谷后,三氯蔗糖价格持续上行,低谷反弹超1倍 根据百川盈孚数据,公司四个基本的产品安赛蜜/三氯蔗糖/甲基麦芽粉/乙基麦芽酚2024年产品平均含税价格分别为3.85/15.42/8.89/7.25万元/吨,相较2023年同比分别-24.1%/-15.6%/+4.3%/+8.6%,其中安赛蜜、三氯蔗糖作为公司重要产品,全年价格经历先跌后涨,平均价格同比23年下滑是导致公司24年整体利润下滑的根本原因。 季度来看,24年Q4安赛蜜/三氯蔗糖/甲基麦芽粉/乙基麦芽酚价格分别同比-9.1%/+47%/+53.55%/+31.6%,同比除安赛蜜外,均有较为显著的价格抬升,其中三氯蔗糖在Q4环比增长超过70%。25年Q1四款产品价格来看,除安赛蜜同比-5.0%外,其余三款产品均保持了同比较大幅度增长,其中三氯蔗糖价格环比24Q4增长9.1%,该产品价格在24Q2触底后完成连续三个季度的上涨,25Q1平均价格相较24Q2增长118.1%。 24年三氯蔗糖出口保持两位数增长,代糖需求强劲 根据海关数据,三氯蔗糖2024年出口总量为1.87万吨,相较23年同比+13.9%,三氯蔗糖出口量自2019年以来保持两位数增长,以2018年为基数,三氯蔗糖6年平均出口增速为23%,作为代糖重要品种,体现出代糖行业自2019年以来的高速增长趋势,根据24年全年数据分析来看,该增长趋势依然延续。 定远二期项目完成投产,同时公司从降本和扩品类方面完成布局2024年公司定远二期项目年内完成投产,同时8万吨电子级双氧水项目顺利完成建设,并持续拓展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湿电子系列化学品;年产1万吨新一代锂电池电解质前驱体项目已完成全部审批手续。降本方面,公司年产20万吨合成氨粉煤气化替代落后工艺项目于2024年底开工,预计2025年底具备试生产条件,该项目使用先进的航天炉粉煤气化技术,替代传统工艺,推动低碳化生产,为未来高端化工材料的发展奠定基础。 盈利预测:由于产品价格持续上涨,我们上调2025-2027年归母纯利润是11.71/21.18/23.65亿元(25-26年前值为10.81/14.19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产品价格下滑;投资项目进度和盈利没有到达预期;安全生产事件。
金禾实业(002597) 事件1:公司发布2024年年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3.03亿元,yoy-0.15%;实现归母净利润5.57亿元,yoy-21%,业绩低于预期。Q4单季实现盈利收入12.60亿元,yoy+4%,qoq-16%;实现归母净利润1.48亿元,yoy+5%,qoq-9%。公司2024年利润分配方案为10派8.3元,分红比例大幅度提高至88.58%,以2025年4月17日收盘价计,股息率达3.47%。 事件2:公司同时发布一季度业绩预告,2025年Q1单季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2.3至2.5亿元,yoy+78%至+94%,qoq+56%至+69%,业绩预告增长超预期。 点评:2025年Q1公司业绩预告超预期增长,我们大家都认为主要是甜味剂价格低点已过,公司业绩明显修复。2024年年中行业甜味剂价格触底,但厂商集中挺价,三氯蔗糖、甲/乙基麦芽酚涨价逐步落地,价格较低点明显反弹。看好公司主要经营甜味剂业务业绩持续修复,定远项目产能充分释放,维持“买进”评级。 甜味剂价格修复,涨价推动25Q1业绩反弹:2025年Q1甜味剂价格同比大幅修复,带动公司业绩增厚。2025年Q1三氯蔗糖均价25万元/吨,yoy+78%,甲基麦芽酚均价10万元/吨,yoy+63%,乙基麦芽酚均价7.9万元/吨,yoy+25%。三氯蔗糖价格在2024年8月触底,跌破行业成本线月开始行业内多家公司进行多次挺价,三氯蔗糖价格从10万元/吨低点涨至24年年底24万元/吨,2025年Q1持续上涨至25万元/吨。甲基麦芽酚和乙基麦芽酚价格自2024年4月低点的6万元/吨和5.7万元/吨上涨至年末10万元/吨和7.8万元/吨,25年Q1涨至10万元/吨和8万元/吨。目前来看,甜味剂价格仍在持续反弹,看好公司业绩维持修复态势。公司另一核心产品安赛蜜价格在2024年9月触底,目前价格自低点3.4万元提升至3.8万元/吨,25年Q1安赛蜜均价3.72万元/吨,yoy-7%。看好后续公司安赛蜜等别的产品价格也复制三氯蔗糖等产品的涨价路径,实现公司利润的进一步修复。 24年业绩筑底,价格下降拖累毛利率:2024年甜味剂和大宗化学品价格处于底部区间,拖累公司业绩。2024年公司主要经营产品三氯蔗糖15.3万元/吨,yoy-18%,安赛蜜均价3.8万元/吨,yoy-25%,甲基麦芽酚均价7.5万元/吨,yoy-12%,乙基麦芽酚均价8.3万元/吨,yoy+28%。分板块来看,公司食品添加剂版块实现盈利收入27.53亿元,yoy-4.7%,版块毛利率同比下降5.61pct到27.15%。大宗化学品版块实现盈利收入18.18亿元,yoy+2.6%,版块毛利率同比下降3.1pct到7.11%。2024年公司综合毛利率19.19%,同比下降4.28pcts。2025年来看,随着甜味剂价格回暖,定远新增项目步入正轨,公司毛利率料将回升。2024年公司期间费用率维持合理水平,其中研发费用率同比增加0.06pct到4.49%,销售费用率同比增加0.03pct到0.87%,管理费用同比降低1.43pct到3.28%,财务费用同比降低1241万元。 定远二期投产,布局高的附加价值新材料:公司定远二期项目年产60万吨硫酸、6万吨离子膜烧碱、6万吨离子膜钾碱、15万吨双氧水等核心装置在2024年顺利投产。后续公司将在精细化工、生物合成及新材料业务基础上,拓展高的附加价值的电子化学品、特种材料、功能性材料等产品和领域的布局。目前公司已依托定远二期项目,建设了年产8万吨电子级双氧水项目,后续将持续拓展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湿电子系列化学品。此外公司在新能源领域也有布局,年产1万吨新一代锂电池电解质前驱体项目已完成全部审批手续。后续公司将打造“基础化工-高端材料-终端应用”的一体化产业生态,进一步丰富公司的产品结构,提升公司的总实力。 盈利预测:我们调整2025/2026年盈利预测并新增2027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5/2026/2027年分别实现净利润8.65/10.61/11.92亿元(2025/2026原值7.96/9.64亿元),yoy+55%/+23%/+12%,折合EPS为1.52/1.86/2.09元,目前A股股价对应的PE为16/13/12倍,估值合理,公司业绩低点已过,我们看好后续业绩回暖,维持“买进”评级。 风险提示:1、公司产品价格没有到达预期;2、新产能释放不及预期;
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度业绩预告点评:三氯蔗糖涨价带动公司一季度业绩大幅预增
金禾实业(002597) 投资要点: 公司发布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度业绩预告,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3.03亿元,同比-0.15%;实现归母净利润5.57亿元,同比-20.94%;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4.67亿元,同比-23.31%。2025年一季度,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2.3-2.5亿元,同比增长78.06%-93.54%;预计实现扣非归母净利2.15-2.35亿元,同比增长77.73%-94.27%。 2024年食品添加剂业务收入、毛利率同比有所下行。2024年,公司的食品添加剂业务收入是27.53亿元,同比下降4.72%,在公司营业总收入中占比下降2.49个百分点至51.91%,毛利率是27.15%,同比下降5.61个百分点,主要与公司三氯蔗糖、安赛蜜产品价格同比下行有关。同时,公司大宗化工原料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60%至18.18亿元,在公司收入中的占比提升0.92个百分点至34.27%,毛利率是7.11%,同比下降3.10个百分点。 三氯蔗糖价格持续上涨,2025Q1业绩大幅预增。今年一季度,公司食品添加剂商品市场供需格局趋于稳定,随市场信心提升与价格体系修复,食品添加剂产品价格较上年同期有不同程度上涨。同时,公司依托产业链优势持续推进生产技术与工艺优化,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并压降成本,提升了公司产品毛利率水平。根据百川盈孚的数据,2025Q1,三氯蔗糖的市场均价分别是24.97万元/吨(YOY+99.76%,QOQ+9.09%)、安赛蜜的市场均价是3.71万元/吨(YOY-2.37%,QOQ-1.59%)、甲基麦芽酚的市场均价是10万元/吨(YOY+66.67%,QOQ-0.60%)、乙基麦芽酚的市场均价是7.88万元/吨(YOY+38.25%,QOQ-1.01%)。其中,三氯蔗糖一季度价格同比接近翻倍,环比上涨9.09%,主要是由于行业集中度较高,行业协同性加强,产品价格明显修复。 投资建议:2024年,公司年产8万吨电子级双氧水项目顺利完成建设,同时持续拓展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湿电子系列化学品;年产1万吨新一代锂电池电解质前驱体项目已完成全部审批手续,项目建设按计划快速推进。公司将持续在定远基地推进新能源材料及泛半导体材料的品类扩充及产能建设,打造“基础化工-高端材料-终端应用”的一体化产业生态,进一步丰富公司的产品结构,提升公司的总实力。预计公司2025年的基本每股收益是2.06元,当前股价对应市盈率是12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产品价格波动风险;行业供给增加风险;原材料价格大大波动风险;下游需求波动风险;出口量没有到达预期风险;贸易摩擦风险;行业供需格局恶化风险;项目推进没有到达预期风险等。
金禾实业(002597) 事件 4月17日,公司发布2024年年报,公司2024年实现盈利收入53.03亿元,同比-0.15%;归母净利润5.57亿元,同比-20.94%。同时,公司发布2025年1季度业绩预告,2025年1季度预计公司归母纯利润是2.3亿元-2.5亿元,同比+78.06-94.27%。 分析 新能源新材料重点项目进展顺利、目标重拾基础化工优势地位。报告期内,公司全资子公司金轩科技实施的定远二期项目年产60万吨硫酸、6万吨离子膜烧碱、6万吨离子膜钾碱、15万吨双氧水等核心装置顺利投产,年产8万吨电子级双氧水项目顺利完成建设,持续拓展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湿电子系列化学品;公司年产1万吨新一代锂电池电解质前驱体项目已完成全部审批手续,项目建设按计划快速推进。公司年产20万吨合成氨粉煤气化替代落后工艺项目于2024年底开工,预计2025年底具备试生产条件。 香精香料等其他高的附加价值产品取得突破,生物合成创新平台加速发展。公司完成了开司米酮香料项目实现百吨级量产方案的论证,成本较传统工艺降低,有望逐步进入高端日化市场;完成了凉味剂系列新产品工艺技术的开发,制备了公斤级的样品,并获得客户认可。报告期内,公司以合成生物研发中心为平台,完成了“高效甜菊糖苷合成菌株”的研发,推动公司葡萄糖基甜菊糖苷生产所带来的成本逐步降低,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市场开拓显著提升。生物质能源板块,纤维素乙醇千吨级试验线已完成方案设计和论证,生物质收储规模预计突破百万吨,已与国内外产业巨头接洽合作事宜。未来公司将依托定远基地的产业链一体化优势,打造“生物质原料-绿色材料-新能源”全链条闭环,全力推进碳中和领域发展。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 考虑到公司产品价格企稳向上,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70亿元、13.07亿元和15.56亿元,EPS分别为1.877、2.293和2.729元,当前市值对应PE分别为12.74X、10.43X和8.76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原材料剧烈波动风险,需求不足影响销量和产品价格,新项目投放不达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