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年3月,台北市信义区一家名为“宝林茶室”的餐厅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引发关注。据当地媒体披露,该餐厅厨师等人在晚上下班前,将已拆封未用尽的粿条常温置于桌面下方的置物篮内,并在此后几天时间使用未冷藏的粿条制作餐点代班厨师继续用这些超过63小时未冷藏的粿条,制作餐点“驰名炒粿条”“宝林滑蛋河”,最后导致多人送医,并陆续造成
2024年8月,广东省卫生健康委通报,2024年7月广东省共报告3起一般及以上级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共发病8例,其中3人死亡。其中有2起为米酵菌酸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发病2人均死亡。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中毒救治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杨志前表示,高温、高湿的条件下最适合该菌繁殖并产毒,因此中毒事件在炎热的夏天最为高发。近年,广东米酵菌酸中毒事件大多发生在7-11月。
上述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提醒文章称,湿粉类食品包括粮食加工品和淀粉及淀粉制品两大类别,具体品种有河粉、陈村粉、粿条、濑粉、湿淀粉等,广受消费者青睐,但高温高湿环境下易受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产生毒素米酵菌酸。
近期,广东天气多雨高温,为防范食品安全风险,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以下消费提示:
椰毒假单胞菌在自然环境中分布广泛,最适生长温度为36~37℃,最适产毒温度为26~28℃,其代谢产物米酵菌酸毒性极强,120℃加热20分钟仍难破坏。食用后可能会引起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湿粉类食品水分含量高,易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超过保质期易产生毒素米酵菌酸,冷藏冷冻条件下(≤4℃)只能减缓细菌繁殖和产毒。米酵菌酸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节,潮湿、阴雨的天气,米酵菌酸中毒只需1毫克即可致命,且尚无明确的特效救治药物。
湿粉类产品一定要采用密封包装,不得以扎口形式包装或扎孔,选购时,应注意检查外包装完整无破损、无泄漏、胀袋现象、产品感官性状正常,不购买酸馊味、霉味或化学异味,发黏、拉丝、结块或未冷藏储存的产品。
消费者应通过正规商家选购,拒绝购买无标签、标签不全或保质期模糊的散装湿粉类食品,保质期在24小时内的产品,生产日期标注应精确至小时。
可根据产品包装上标注的生产者、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登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生产许可获证企业信息查询平台查询(网址:)。
应选择资质齐全、储存条件良好、卫生条件符合标准要求的商超或市场等正规可靠渠道购买,购买时尽可能地选择小包装,避免反复冷藏。
湿粉类食品保质期一般为24小时,购买湿粉类食品后应冷藏储存,做好保护措施,避免常温存放;开封后应尽快食用,发现包装破损或胀袋的湿粉类食品不要食用。
对于超过保质期的湿粉类食品要坚决予以废弃处理,即便感官性状看似正常,无发酸发臭等变质现象,也可能已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并产生米酵菌酸毒素,食用存在比较大安全风险。
(一)中毒识别。食用后30分钟-12小时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黄疸(皮肤/巩膜黄染)、血尿、意识障碍、休克。
(二)紧急处置。立马停止食用可疑食品,尽快催吐并保留剩余食品样本,送医时声明疑似米酵菌酸中毒。
请消费者科学选购、规范贮存、安全食用,共同防范食品安全风险。如发现食品安全问题,请及时向当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举报或拨打12345、12315投诉举报。
发芽的土豆。龙葵素是一种有毒的糖苷生物碱。土豆发芽后,龙葵素含量会大幅度的提升,一次摄入200毫克龙葵素就可使人中毒,严重还会致命。
有霉点的水果。苹果、梨、桃子等水果腐败变质后,会产生并积累很多真菌毒素,如展青霉素。
展青霉素是一种神经毒素,可导致食用者出现恶心、腹痛、腹泻等食物中毒症状,且具有致畸性和致癌性。
有黑斑的红薯。红薯表面出现黑斑,是红薯黑斑病的典型症状。黑斑病菌不易被高温杀死,主要损伤人体的肝脏,导致患者出现呕吐、腹泻、发烧等症状,严重时还可引发出血、休克。
发霉的生姜。生姜一旦发霉、腐烂,其含有的黄樟素会飞速增加,黄樟素属于致癌物质,长期食用会增加患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