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科学家论坛举办3年以来,论坛上一项项科技知识走下讲坛,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为腾冲农业现代化发展插上了科技翅膀,赋能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走进界头镇天麻种植基地,村民们正熟练地刨开枯叶,翻开泥土采收天麻。“今年的好收成离不开云南农业大学团队对我们的技术指导,单凭我们的经验已经没办法满足产业的发展需求了。”种植户张怀陆在云南农业大学团队的指导下,掌握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对发展天麻产业更有信心了。
种植户郭彩旺自“四路糯巧玉米”项目落地荷花镇后,从土地翻整、起垄到采收的每一个环节都接受了专业的指导和培训,现在的他俨然是个“土专家”了。
在腾冲,伴随着科学家论坛的举办,科技逐渐融入农业生产中。专家团队将项目、技术、科研带到腾冲田间地头,培养了一批批农业技术能手。云南农业大学专家团队在腾冲康养蔬菜园艺博览园建立以农带农模式,通过蔬菜从种到收全过程田间学习培养“农民辅导员”,并以一带十、十带百的方式,扩散式培养农民专家能手,像张怀陆、郭彩旺这样的乡村“土专家”慢慢的变多了。
科技的力量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农业发展。为普及农业新技术,腾冲市组建了专家技术指导服务组,逐步形成市、乡两级联动的技术指导服务机制,市、乡镇、村多次组织并且开展农作物栽种、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培养和训练,目前共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养和训练968场次,培训农民25168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4503份。
在中和镇数字现代化蓝莓产业示范园里,3000余亩数字水肥一体化设施大棚已经建成,排列整齐的蓝莓植株在科技的呵护下茁壮生长。“数字蓝莓园使用智能灌溉系统,在生长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植株生长状态、气象数据等因素设置不一样系统参数,全流程实现低浓度高频率自动化水肥灌溉,大幅度的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让农田从粗放型管理走向精细化管理。”技术人员周家孝介绍。
科学家论坛的举办,推动慢慢的变多的科技化、现代化管理方法融入农业生产,实现全要素生产率大幅度的提高,让传统农业得以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同样,腾冲市也借论坛之势,依托独特的气候和自然环境,以云南润垚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入驻为契机,依托云南农业大学科研技术力量,开展“二菌一麻”选育工作,选育适宜腾冲本地生长的萌发菌、蜜环菌菌种。天麻种源基地、菌种厂、天麻种植示范基地,陆续在界头、西源、曲石、明光等地建成使用,从种源、菌种、栽种等环节都实现了科学化、标准化。
腾冲各乡镇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现代化农业机械,使用机械化能够迅速完成耕种、播种、收割等一系列农业生产任务,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自动化程度高、精准作业能力强的农机装备已成为当下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据统计,腾冲市共有播种成套设备、田间管理机、植保无人机等农业机械83176台(套),能完成农机作业总面积285.9万亩次,农作物机械化率达58.49%。
界头镇“粮烟协同”高效种植模式有效推动了产业深度整合,实现了全产业链的发展。烟后4万多亩玉米种植青贮量达12.6万吨,占全年总量的40%左右,丰富了饲料资源,加快了全市肉牛养殖发展规模速度。烟后大豆、玉米收获后再种植4万亩油菜,保障了油料生产,带动了菜籽油加工,实现烟、粮、油多丰收。“高效种植模式让农作物轮番上阵,土地资源得到一定效果利用,牢牢守住了粮袋子,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腾冲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赵子龙感慨地说。
秋收时节,和顺古镇的“多年生稻”迎来收获季,农人们挥汗如雨,忙着收割、打谷、装袋和测产,这是2023年腾冲科学家论坛期间,专家们播下的一场“希望实验”。如今,这片田地已成为腾冲农业现代化的示范田。“多年生稻”一次种植,可连续收获多年,免去了传统水稻每年翻耕、插秧的繁重劳动。
腾冲科学家论坛举办以来,多项涉及农业领域的项目已落地实施,这些项目既是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动体现,也是科技成果与地方实践深层次地融合的缩影。从传统技术到科技赋能,从低效益到高收入,腾冲用鲜活的实践证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的重点是科技,做好科学家论坛的成果转化,就能让更多“纸上蓝图”成为经济社会高水平发展的“实景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