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8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航)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在其“月宫一号”实验室,举行为期已久的航天育种样品交接仪式。此次交接的16支冻存管,内含曾随我国实践十九号卫星飞向太空的珍贵黑木耳菌种。这一成果不仅展示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不断探索与创新,更为推动地方产业升级和生物技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根据介绍,这批黑木耳菌种来自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是该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自2015年以来,北航就开始帮助中阳县发展木耳产业,迄今已成功建立了年产1亿棒菌包的研发生产综合体。这一项目不仅助力当地经济发展,同时也体现了科技与乡村振兴的紧密结合。
在样品的准备阶段,为维持黑木耳菌在太空环境中的活性,科研团队采取了一系列复杂的处理解决措施:首先通过冷冻干燥机制作含有真菌孢子的冻干粉,然后将这些粉末装入冻存管,最后再随火箭发射升空。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高精度的技术上的支持,确保最终能够回收利用这些珍贵的生物资源。
十天的太空之旅,经过13天16小时的轨道飞行,实践十九号成功返回地球,带回了珍贵的黑木耳菌种样本。此次交接仪式意味着航天育种工作的“后半场”正正式开启。北航的研究团队将利用太空中独特的环境条件开展对黑木耳菌种的诱变实验,进而培育出多样化的新菌种,以提高木耳的抗病性和适应性,最终实现更高的产量和品质。
北航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刘凤华教授,将带领团队专注于黑木耳多糖的开发与分析。教授指出,这些菌种的多糖提取与分析,将为研发出高纤维、多糖含量丰富的深加工产品提供机会。这些特性的菌种不仅仅可以帮助调节血脂,还可能作为天然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慢性疾病。
航天育种作为一项前沿科技应用,不仅在于培育新品种,其潜在的产业价值也不容忽视。随着我们国家航天事业的崛起,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农作物、真菌等被送上太空,进行更深层次的种质改良。这不仅仅可以优化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更有望为提供未来人类在月球、火星长期驻留所需的食物来源铺平道路。
这样的科研实践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太空”二字的理解,从单一的科学探索延伸到实际的经济价值和地方振兴层面。北航与地方政府的紧密合作,展现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巨大潜力,以实力推动地方经济的新发展。
总之,黑木耳菌种的成功“降落”北航实验室,标志着中国航天育种事业迈出了新的一步。在未来的发展中,希望各界能够持续关注这项将科技与农业结合的新模式,一同推动航天与农业的深层次地融合,形成积极的产业效应。通过这类创举,我们也可以更好地领略科技的魅力,同时也带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