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成功的重点是不忘初心,而夏世江的故事无疑是这一理念的完美写照。他时常告诫周围的人,‘人要学会感恩,要懂得回报社会,永远别忘记自己的根在大山。’这不仅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更是深深植根于他内心的信念。
中专毕业后,夏世江走出大山,前往沿海城市务工。在艰苦工作的同时,他没有忘记自我成长,积极学习先进经验,努力提高个人的学历,最终获得大专证书。心中抱着改变家乡面貌的梦想,他毅然决定回到贵州省仁怀市后山乡田兴村,投身于乡村振兴事业。田兴村是一个拥有丰富生态资源的多民族聚集区,然而由于自然资源匮乏与,长期以来,乡村的发展面临挑战。
“站起来就要为群众遮风挡雨,俯下身就要为百姓鞠躬尽瘁。”在当选村委会主任之时,夏世江对村民做出的庄重承诺,成为了他未来行动的指南。彼时的2017年,脱贫攻坚战进入冲刺阶段,夏世江将自我利益抛诸脑后,选择重返家乡,带领乡亲们走向富裕的道路。
为了全面掌握村情民情,夏世江走村串户,倾听村民的心声,每晚回到家梳理信息。他深知,只有真正了解村民的需求,才能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帮助。为激励村民脱贫致富,他创建了田兴村的微信公众号,逐步将党的政策和村委会的发展思路传播给村民,润物无声中提升了他们的信心。
然而,田兴村的基础设施问题尤为突出,尤其是黑皮寨组的通组道路长时间未得到一定的改善。面对这个难题,夏世江驻扎在村庄,认真化解矛盾、协调施工。通过不懈的努力,他最终实现了将祖祖辈辈不通公路的地方打通,村民们终于甩掉了依靠竹竿出行的辛苦。
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夏世江带领村民新建了公路13.5公里,硬化道路18.5公里,修建水池、水窖10余口,村庄的面貌焕然一新,家家户户都通上了水泥路和自来水。他的奋战,极大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也让他们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于是,夏世江将目光投向了更具潜力的生态养蜂产业,通过培训和示范,带领村民共同参与,成功建设了蜜蜂养殖合作社,形成了全村养蜂的热潮。
2023年,夏世江担任田兴村的新一任党支部书记及村委会主任,继续推动乡村经济发展,计划全力发展林下马桑菌种植。今年年底,田兴村成功建立了马桑菌制种车间,形成了年生产菌棒5万棒的规模,集体经济也实现了显著增长。同时,他与邻村形成了发展联盟,协同推动各村的经济发展。现在,每年四季都能产出大量菌菇,种植收入吸引着慢慢的变多的村民参与。
夏世江的努力并非一帆风顺,但他始终坚信,独木不成林,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走得更远。如今的田兴村,村容整洁,村民生活富足,乡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正在朝着更美好的未来迈进。面对未来,夏世江表示,将继续推动产业振兴,力争实现村集体经营性纯收入突破50万元。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根在大山的信念能够改变的不单单是他自己,更是整个村庄的未来。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