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1-04 21:00:07 | 作者: 产品中心
深秋时节,坐落固安县宫村镇东北村的茸源家庭农场食用菌培养基地内,茂盛的杨树林撑起大片阴凉。一垄垄秸秆铺成的“软床”上,赤松茸探出红红的“圆脑袋”,嫩白的菌颈粗大健壮肥硕,长势喜人。
10月19日,在固安县东北村的茸源家庭农场食用菌培养基地,刘建清正在采收赤松茸。河北日报记者 刘 杰摄
“用手捏紧根部,悄悄一拧,赤松茸就从地上剥离。”10月19日清晨,基地负责人刘建清一边采收赤松茸,一边向工人们解说需求留意的几点,“一定要保护好菌丝,这样才能够持续长出赤松茸……”
望着一筐筐新鲜采摘的赤松茸,刘建清满脸快乐。“我本年种了10亩赤松茸,一季能收两茬,亩产4000斤左右,估计悉数采收后能卖25万元,效益很不错。”他向记者介绍。
东北村首要以林果经济为主,林木覆盖率高,合适林下培养食用菌。依托这一天然优势,2023年,刘建清从河北省赤松茸工业技能研究院引入“秋实1号”“秋实2号”优质菌种,当年就试种了5亩赤松茸。
从培养料发酵到菌种培养,刘建清对每一个细节都很上心。为此,他专门邀请了国家食用菌工业技能系统岗位科学家、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李守勉全程辅导。
有别于传统的培养方法,刘建清种的赤松茸长在树林里,首要使用玉米芯、秸秆等作为基质来培养,每亩地能耗费10余吨秸秆,既节约本钱,又生态环保。
“收获期后,残留的菌丝和基质还可作为有机肥还田,完成资源循环使用和土壤维护。”刘建清介绍。
尝到甜头的刘建清,本年将赤松茸扩种至10亩。因为培养技能先进,基地里的赤松茸凭借树木的枝叶遮阴天然成长,45天左右就能出菇,可接连采收两个多月。
赤松茸保鲜难、易损耗。为让赤松茸新鲜抵达大众餐桌,基地与顺丰速运、货拉拉等物流公司协作,当天新鲜采摘的赤松茸,在冷库预冷两小时后,再进行分级、打包,24小时内就能通过冷链物流“走进”京津商场。
赤松茸的耕种、管护、采收等环节需求很多人工,可带动邻近乡民作业。本年50多岁的程海平是在基地作业的乡民,她说:“在家门口作业,能照顾家,还有安稳的收入,一年下来能挣一万多,我是真快乐。”
“赤松茸营养价值丰厚,未来商场开展的潜力宽广。”刘建清说,他正琢磨着把林下培养赤松茸工业链进一步拉长,探究“采摘参观+鲜货售卖+烘干加工+电商出售”的开展形式,带动更多同乡增收致富。(河北日报记者 刘杰)